敦和知识产权 — — 君子敦仁,颐养天和!

咨询热线:0571-87005245\0574-89078468

联系方式
杭州敦和专利代理事务所

地址:杭州市滨江区丹枫路399号知识产权大厦3楼314室

          宁波市高新区江南路1558号浙江大学科技园11楼1118-1120

电话:杭州:0571-87005245   宁波:0574-89078468 

传真:杭州:0571-87005246   宁波:0574-89078498

手机:18042542090

邮箱:jiangyj@dunheip.com

新闻中心首页 >新闻中心 >关于长三角科创枢纽城市的建设意见 (征求意见稿)

关于长三角科创枢纽城市的建设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策部署,着力构建全域创新体系,推动湖州高质量发展能级跃升,打造长三角科创枢纽城市,建成高水平创新型城市,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四个面向”,把握创新制胜工作导向,强化教育、科技和人才战略性支撑,以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为载体,深入实施人才强市创新强市首位战略,立足区域创新资源禀赋,系统重塑市域创新体系,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努力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和创新枢纽节点,推进湖州由“地理C位”向“实力C位”迈进,为加快打造“六个新湖州”,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提供强劲科技动能。

(二)发展目标

2027年,创新驱动发展的作用显著提升,具有国内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和创新策源地建设取得更大突破,建设成为关键核心技术外溢的辐射极、高端人才的汇聚地、开放合作的桥头堡、区域创新的中继站,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的主力军,打造具有国内影响力的科创平台枢纽、创新产业枢纽、区域创新枢纽、创新人才枢纽,国家创新型城市排名进入全国前20位,基本建成长三角科创枢纽城市。

——创新策源能力持续提升。加快建设西塞科学谷科创走廊,打造西塞科学谷为牵引的全域创新体系,加快融入长三角四大廊道,推进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北翼中心成为融通全省创新策源地的重要载体。产业原始创新和应用研究能力加速提升,基础研究占研发费用比重显著提升,打造一批具有强大辐射带动作用的战略科技力量,大科学装置和全国重点实验室实现突破,建成全省重点实验室10家、省技术创新中心1家。

——产业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创新链产业链加快融合,聚焦八大新兴产业链,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重点标志性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水平明显提升。到2027年,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50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0000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率达到80%以上,研发机构设置率达到60%以上。形成千亿级产业3个、百亿级产业5个,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0%以上。

——创新资源要素高度聚集。全社会R&D经费支出年均增长10%以上,占GDP比重达到3.8%以上。顶尖人才领军人才实现倍增,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优秀工匠加速集聚,全市人才资源总量突破100万人,每万名就业人员R&D人员数达到210人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重达到36%以上。科技创新成果加速转化,年技术交易额达到200亿元以上。

——创新创业生态形成新优势。科技、人才、产业、金融和招商政策系统集成,“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创新生态体系更加完善,加快形成创新氛围好、转化效率高、枢纽功能强、营商环境优的创新生态,协同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更加健全,打造为长三角最具活力的创新创业理想城市。

二、主要任务

(一)聚焦培育战略科技力量,打造科创平台枢纽

1.加快打造西塞山科创走廊。以西塞科学谷为主平台,打造光电之芯,在绿水青山中布局高能级科创大平台,构建百亿级“生态+科技+产业”战略科创平台,建立完善新型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三位一体”的科创平台体系,加快建设环西塞山科创走廊,集聚创新资源。到2027年,集聚全国重点实验室1家、新型研发机构50家,招引头部企业14家以上,引进领军型科技人才和团队300个以上、省级以上顶尖人才和领军人才100名以上,聚引各类青年人才4.5万人,其中博士1千人。

2. 加快建设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北翼中心。推动与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共建实验室等协同创新载体。发挥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辐射效应,高水平打造地信智慧城,推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打造地理信息创新策源地,力争新引进“地理信息+”、人工智能等项目200个以上,集聚各类创新人才1万名以上。

3. 持续推动高校高水平发展。以打造“美丽专属标签”推进高教园区建设,支持湖州师范学院创建“湖州师范大学”,打造成为教学科研型大学。推动湖州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支持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建成高水平技能型大学。全面提升浙江工业大学、中德工程师学院、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等对地方发展的贡献率。完善高水平学科专业建设体系,2个左右的学科进入全国前10%,积极争创一批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研究中心。

4. 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集群。加快融入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增强与张江高新区、临港松江科技城等平台交流合作,共建沪湖绿色智造创新廊道。积极推动长三角地区国家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大科学装置等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共建共享。优化新型实验室布局,支持太湖实验室、莫干山研究院等纳入全省新型实验室体系,推动解决重点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技术领先、安全和自主可控。大力引进培育一批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模式国际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管理制度现代化、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高端新型研发机构,推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培育协同发展。

(二)聚焦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打造创新产业新枢纽

5.推动高新园区高质量发展。加快“2+8”平台体系建设,发挥产业平台在经济发展中主阵地作用。强化亩均税收、亩均研发投入“双亩均”,支持湖州莫干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扩园,推动更名为湖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推进4家省级高新园区排名进入全省前20位。到2027年,高新区R&D投入强度达到8%以上,高新企业数、高新产业投资和增加值占比达到全市60%,亩均税收力争达到50万元。

6. 支持高新产业做大做强。聚焦新能源汽车、物流装备和半导体及光电等八大新兴产业领域,布局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和关键核心协作配套项目,补链强链延链稳链,不断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到2027年,形成千亿级产业3个、百亿级产业5个,产业链产值突破6000亿元,带动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初步建成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

7. 推动科技型企业“倍增提质”。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行动,通过“创新指数”评价和“亩均论英雄”优化资源配置,推进规上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两转化”。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细分行业的“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到2027年,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50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0000家,规上工业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提高6个百分点。

8. 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突出重点产业,迭代关键核心技术“倒逼、引领、替代、转化”四张清单,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组织共性技术研发,实施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10家以上,承接重点科研任务,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探索建立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省市联动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到2027年,实施重点科研攻关项目500项以上,取得填补国内空白、实现进口替代的标志性科技成果50项。

(三)聚焦全域创新能级提升,打造高端要素新枢纽

9.构建打造“未来技术”转化导流区。依托G60科创走廊、宁湖杭生态创新廊道,加强与上海、杭州、南京及环太湖科创带互联互通,深化与上海等地高校院所合作,对接张江高科技园区等重点园区,打造接轨上海的导流平台。谋划推进杭湖一体化合作先行区。推动苏锡常环太湖科创带资源要素的共建共享,聚焦物流装备、合金特材和生物医药等产业,做优湖州吴兴高新园区和湖州科技城导流平台。

10.实施科技大招商行动。聚集未来产业、新兴产业发展,构建重点产业链图谱,加大科技招才引智力度,创新运用产业链招商、专业化招商、基金招商等模式,精准招引一批补链强链项目,在重大产业链项目实现突破,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聚焦重点区域,进一步在北京、上海、深圳三大招商中心基础上拓展布局,持续扩大“双招双引”半径。健全完善重大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项目库,强化政企联动、优化要素保障,建立完善高新产业项目准入“一票否决”机制。

11. 实施“名校名院名所名企”工程。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合作,建设一批与全市产业契合度高、带动力强的研究院。大力发展研究院经济,发挥研究院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推动跨区域、跨领域整合创新资源,集成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孵化培育未来产业。探索“一院一公司一园区一基金”等支持研究院发展模式,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争创省级新型研发机构5家左右。

12. 实施创新链资金链融合工程。推进“先投后股”支持成果转化改革试点,优化财政科技资金使用方式。推进间接融资、股权融资、上市融资三轮驱动,发挥政府产业基金引导作用,实施“基地+基金”“股东+房东”模式,吸引更多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支持科技企业,落实创业投资税收政策。实施“凤凰行动”计划2.0,全力推动更多科技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创新金融产品服务体系,支持金融机构开展信贷产品创新,深化银担合作模式,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创新质效。

(四)推动战略人才力量集聚提质,打造创新人才新枢纽

13. 构筑高层次人才集聚之地。聚集重点产业,深入实施“鲲鹏行动”等各类引才计划,优化提升“南太湖精英计划”“南太湖特支计划”等高层次人才引育工程,开展产业链引才专项行动,多渠道引进海内外人才。开辟专家举荐、薪酬认定、投资引才等“免评审”通道,符合条件人才可直接纳入

市级人才工程。到2027年,新引进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和人才项目600个以上,其中顶尖人才领军人才200名。

14. 全面打造“青创新城”。优化“大学生招引高校直通车”机制,加快构建“2618”青创空间体系,全力壮大“六大青创队伍”,到2027年,与500所以上高校深化人才战略合作,招引大学生来湖就业创业30万人左右,新增青创项目5000个。深入实施“博士双创新政”,开展博士后工作站“百名博士集聚行动”,提高青年人才担任重大科技任务、重大平台基地、重大攻关课题负责人比例。到2027年,新增博士后工作站100家以上,新增进站博士300名以上,吸引3000名以上博士来湖就业创业。

15.建设高技能人才辈出之地。实施新时代湖州工匠培育工程,开展“金蓝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优化企业与院校双元制合作育人机制。健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到2027年,培育湖州大工匠50名左右、湖州工匠250名左右、湖州青年工匠1000名左右,全市技能人才数量超过80万人。实施湖州市技工院校提质增量工程,力争建成省一流技师学院1所,高水平省高水平专业群10个以上,建成万人技师学院2所,每年为企业输送技能人才5000人以上。

16. 培育壮大创新型湖商方阵。大力弘扬“敢为人先、务实创新、义利并重、实业报国”的湖商精神,实施“双进双强”培养机制,全面拓展提升企业家和企业高层次管理人才全球

视野、战略思维和创新能力,壮大科技湖商队伍。建立企业人才指数、创新指数评价制度,把人才密度、创新强度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引导企业家加大人才强企、创新强企建设力度。

17. 推进优质的爱才服务体系。推进“低成本创业之城、高品质生活之城”建设,构建全链条创新创业和全方位品质生活服务体系。实施来湖人才免费行、免费游、免费开办、住宿优惠等系列政策。建设一批吸引青年人才的消费空间和时尚地标,打造“15分钟美好生活圈”。迭代升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建立与人才需求相适应的教育服务体系。健全常态化人才服务机制,做好家属安置、子女入学等“关键小事”。优化人才和科技褒扬激励制度,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涵养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社会风尚。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建立健全一把手抓第一动力的制度,有效发挥各级党委和政府重大创新领导者、组织者作用。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统筹协调、督促落实,形成各地、各部门联动推进创新改革、制定创新政策、建设创新平台、实施创新项目、引进和培育创新人才的工作体系,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二)强化政策集成。全面落实“湖九条”“湖十条”“人才新政4.0版” “高质量发展56条”等政策,强化科技、人才、教育、产业、金融、知识产权、招商和审计政策综合集成,最大限度发挥政策叠加效应。

(三)强化要素保障。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年均增长15%以上。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强化科技发展和人才集团,引导金融资金和民间资本进入创新领域,建立健全政府、社会资金多元投入机制。

(四)强化考核监督。完善党政领导科技进步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督查机制,加强对重大项目落地、重大创新平台建设、重大改革举措推进、重大创新政策落实的跟踪指导、考核评估和审计监督,营造勇于担当、敢于改革的浓厚氛围,推动全域创新发展。